“A轮融资”定义已变异

  传统的科技公司发展和风险投资配套节奏,可用一句中国古话描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然而越来越多的案例显示,科技业风险投资正朝着跨大步、大手笔的方式发展,有初创公司在第一轮投资就拿到了三四千万美元的支票,风投公司募集的基金规模越来越大,风投人士表示,传统“A轮融资”的定义,需要重写了。

  本周二,诞生仅仅两年的数据分析新创公司“Looker-Data-Sciences”宣布获得了1600万美元的早期投资,而这样的投资规模,过去的科技公司需要在创立四到五年之后才能获得。

  不同的科技公司,对于风投行业的“气候”感受千差万别,有的公司觉得风投市场一片干涸,资金难求,不过对另外一些公司,在所谓的“A轮融资”中,他们却拿到了大额支票,他们成为科技业中的“新富公司”,准备好要“用现金猛砸市场份额”。

  除了Looker案例之外,六月份,网络安全公司BitSight在A轮融资中斩获了2400万美元,三月份,网站测试公司Optimizely卷走了2800万美元,而在四月份,基于数据分析的借贷公司AvantCredit更是获得了3400万美元。

  红点资本公司的高层Tomasz-Tunguz(负责Looker投资案)表示:“A轮融资的定义已经变异,你现在看到规模越来越大的投资,也被称之为‘A轮’。”

  在风投大单的支持下,新创公司的发展空间迥然变大:他们可以在亚马逊的云计算部门租用更多的服务器空间,可以把产品和服务推向更大的市场。对于面向消费者的公司来说,他们的目标,铁定是每月新增100多万用户。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风投支票的“膨胀”背后,也有通货膨胀的因素。在过去,许多公司的种子投资规模仅为100万美元,去年在种子阶段,Looker融资了200万美元,而当时该公司已经有了稳定的产品和付费的客户。

  这些领到“天价”风投支票的公司,在硅谷也被称为“拉面盈利”公司,即只要控制好开支和薪水,他们甚至可以在账面上做到盈利,不过这意味着创始人还要过着成天吃面条的苦日子。

  Madrona风投集团的合伙人Greg-Gottesman,专门去调查了如今的“种子投资”是否还配得上这个名词,他发现,许多科技公司在种子投资阶段,就已经开始向投资人提供优先股,“这种种子投资实际上已经是A轮投资”。在过去,种子投资阶段,公司只能发送普通股,现在,所有的步伐都加快了。

  风投大单的背后,有赖于风投公司身家的支持。许多风投公司在设立基金时,规模也越来越大。比如安德森霍洛维茨等许多知名风投扩大了基金规模,另外在投资上开始进入早期上游——种子投资和A轮投资。

  除了风投行业,风投大单的另外一个资金来源是愿意支持新创公司的互联网巨头。去年,在美国风投市场中,8.4%的资金来自于大公司直投,这个比例创下历史纪录,根据咨询公司CIBC的统计,谷歌(微博)(旗下设有“谷歌风投”)是硅谷地区最活跃的风险投资人之一。

  一些新创公司吐槽的“风投资金干涸”,或许被夸大。行业人士表示,已经获得营收、以稳健速度增长(并非火箭式)的公司,仍能够以“传统的规模”获得投资,比如种子阶段100万美元,A轮融资从200万到500万美元不等。

  七月底,普华永道和全美风险投资协会发布了二季度报告,共有913个项目获得67亿美元投资,投资金额增长了12%,项目增长了2%。其中闪购网站Fab以1.5亿美元融资成为融资冠军。


  • 热门推荐
  •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