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卫生评价模板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背景

  1.2评价依据

  1.2.1相关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2011]第52号

  (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主席令[1994]第28号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主席令[2007]第65号

  (4)《中华人民共和国尘肺病防治条例》国务院令[1987] 第105号

  (5)《使用有毒物质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国务院令[2002]第352号

  (6)《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2010]第586号

  (7)《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011]第591号

  (8)《工业企业职工听力保护规范》卫法监发[1999]第620号

  (9)《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2]第23号

  (10)《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卫法监发[2002]第63号

  (11)《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卫法监发[2002]第63号

  (12)《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2002]第108号

  (13)《高毒物品目录》卫法监发[2003]第142号

  (14)《小氮肥安全技术规程》化督发[1995]第904号

  (15)《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令[2005]第1号

  (16)《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安监总局令[2012]第47号

  (17)《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安监总局令[2012]第48号

  (18)《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安监总局令[2012]第49号

  (19)《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安监总局令[2012]第51号

  (20)《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管理目录(2012年版)的通知》安监总安健[2012]第73号

  (21)《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安监总安健[2012]第89号

  1.2.2相关标准技术规范

  (1)《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

  (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 158-2003

  (3)《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 159-2004

  (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07

  (5)《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2.1-2007

  (6)《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GBZ2.2-2007

  (7)《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Z230-2010

  (8)《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 50187-2012

  (9)《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 5083-1999

  (10)《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2003

  (11)《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04

  (12)《化工企业总图运输设计规范》GB50489-2009

  (13)《石油化工可燃气体和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设计规范》 GB50493-2009

  (14)《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J 87-1985

  (15)《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测定硫化氢》GBZ/T160.3-2004

  (16)《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测定无机含碳化合物》 GBZ/T160.28-2004

  (1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 无机含氮化合物》GBZ/T 160.29-2004

  (18)《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噪声》GBZ/T 189.8-2007

  (19)《工作场所防止职业中毒卫生工程防护措施规范》GBZ/T 194-2007

  (20)《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技术导则》GBZ/T 196-2007

  (21)《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告知规范》GBZ/T203-2007 (22)《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信息指南》GBZ/T204-2007 (23)《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GBZ/T205-2007

  (24)《工作场所有毒气体检测报警装臵设臵规范》GBZ/T 223-2009 (25)《职业卫生名词术语》GBZ/T 224-2010

  (26)《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GBZ/T 225-2010

  (27)《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 50033-2001

  (28)《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 18664-2002

  (29)《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1651-2008

  (30)《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T 12801-2008

  (31)《护听器的选择指南》GB/T23466-2009

  (32)《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

  1.3评价目的

  (1)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产业政策,从源头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

  (2)识别、分析该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评价危害程度,确定职业病危害类别,为该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从职业病防治角度评估该建设项目的可行性,为该建设项目的设计提供必要的职业病危害防护对策和建议。

  1.4评价范围

  1.5评价内容

  1.6评价方法

  1.6.1类比法

  1.6.2检查表法

  1.7评价程序

  1.7.1准备阶段

  1.7.2实施阶段

  1.7.3报告编制与评审阶段

  1.8质量控制

  1.8.1前提

  本项目不属于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工艺和产品,与国家、地方 相关政策相符;建设单位所提供的技术资料真实、可靠、齐全。

  1.8.2人员控制

  参加评价的人员经过XX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职业健康培训,并取得了合格证书,具备职业健康评价资质和能力。

  1.8.3方法控制

  评价方法严格按照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导则,遵守*******职业健康评价有限公司《过程控制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进行质量控制。

  1.8.4 过程质量控制

  评价准备阶段:

  在进行现场调查和初步工程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评价单元;依据评价单位的生产规模及性质,选定类比单位;筛选出重点评价因子,根据评价因子制定评价方案。评价方案应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原则。评价方案由质控组、项目负责人进行分级审查,必要时送专家审查。

  评价实施阶段:

  严格按照评价方案和相关规定进行工程分析,类比现场进行调查。 评价完成阶段:

  经过资料汇总、分析后,编制建设项目预评价报告书初稿;经过三级审核后,完成预评价报告书送审版;再经相关专家评审,根据专家评审意见进行报告修改;最后,完成评价报告备案版,提交建设单位。

  第二章 企业概况

  2.1企业基本情况

  2.2存在的职业病危害

  2.3职业病防治现状

  2.3.1防护设施

  2.3.2个体防护用品

  2.3.3辅助用室

  2.3.4警示标志

  2.3.5应急救援措施

  2.3.6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2.3.7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1)职业卫生安全责任制;

  (2)职业卫生安全管理制度;

  (3)职业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4)职业危害告知制度;

  (5)职业危害申报制度;

  (6)职业安全健康宣传教育、培训制度;

  (7)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装备维护检修制度;

  (8)劳动防护用品采购、验收、发放、使用、报废管理制度;

  (9)职业危害日常监测、检测、评价制度;

  (10)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管理制度;

  (11)职业危害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12)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防管理制度;

  (13)职业健康监督检查制度;

  (14)职业病预防应急预案;

  (15)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第三章 工程分析

  3.1工程概况

  3.2生产过程拟采用的原料\辅料及产品的名称年产量

  3.3平面总布置及竖向布置

  3.4生产工艺过程和设备布局

  3.5建筑卫生学

  3.5.1主要建筑物

  3.5.2采光、照明

  3.5.3采暖、通风

  第四章 类比调查

  4.1类比企业的选择

  4.2类比调查内容

  第五章 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与分析

  5.1职业病危害因素识别

  5.2职业病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5.3职业病危害的因素分析

  第六章 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分析

  6.1职业病防护设施

  6.2拟配置的个人防护用品

  6.3拟采用的应急救援措施

  6.4拟设置的辅助用室

  6.5拟才去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

  6.6拟设置的职业卫生专项经费

  第七章 职业病危害评价

  7.1选址

  7.2总体布局

  7.3建筑卫生学要求

  7.4生产工艺及设备布局

  7.5职业病危害因素

  7.6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

  7.7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7.8应急救援

  7.9辅助用室

  7.10职业卫生管理

  7.11职业卫生专项经费评价

  第八章 控制职业病危害的补充措施

  8.1组织管理补充措施

  8.2个体防护补充措施

  8.3防护设施补充措施

  8.4应急救援补充措施

  8.5警示标识补充措施

  第九章 结论与建议

  9.1结论

  9.2建议

  附件


  • 热门推荐
  • 相关信息

团队标题更多